我在前一段时间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超融合产品以及NetApp的超融合产品的定位,带来的价值,写了一篇小文。NetApp超融合 - 给企业级用户的一剂良方。今天我想试着站在用户的视角更加深入的聊一下这个话题。
超融合产品在市场上已经推出了一段时间,企业对它的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,但是超融合对于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,以及现有市场中的超融合产品的定位,恐怕还不是很清楚。这也会影响到用户在挑选超融合产品时,选择多,选型难的问题。
如果我们站在基础架构的管理者角度,看待这个问题。以前需要从不同的厂商采购软件,虚拟化,服务器,网络,存储设备,雇佣不同的专业人员来维护1到多个基础架构,都是至今大部分企业在采用的模式。这种模式我们姑且称为传统模式。采用这种模式时,设备本身的成本之外,人员成本都相对较高,并且,此种模式应对业务的变化很吃力,原因在于当发现资源不够的情况下,想要扩充基础架构中的任何一个层面,都需要去走采购流程,采购,运输,到真正支援到业务,可能从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,也就是采购时间的成本比较高。这对于越来越多的业务都无法满足要求。所以,一般的做法是,多购买一些资源,在业务量上来的时候,多余的资源可以提供服务。这样对于业务变化量不大的情况是可以应对的,但是带来了一些问题:
- 空闲时,大量的资源浪费
- 业务量增大到一定量的时候,冗余的资源依然无法满足要求,此时依然要碰到上面提到的问题
-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,问题在各个厂商之间推诿,无法快速确定问题根源,解决问题
- 人员的日常支出,培训等费用高
- 人员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维护基础架构的运行上面,距离业务比较远
下面我们看看超融合的引入,同样是这个管理者,会带来怎样的变化。
首先,之前的架构中的虚拟化,服务器,网络,存储的三层架构都从同一家厂商采购,架构大幅简化。安装,运维变得简单,意味着不再需要雇佣很多的人来做运维,只需要很少的专业人员来维护基础架构。并且,超融合产品大部分都具备横向快速扩展能力,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模式的问题,例如:
- 单一厂商,发生故障后,由一家厂商来提供支持
- 快速横向扩展,更好的应对业务量变化
- 架构的简化带来了运维的简化,需要的专业人员的数量减少
- 运维人员需要更多的专注在如何用软件定义的方式,更好的为企业的业务提供服务
- 按需扩展(),一定程度上的资源的节省 (:表示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无法独立扩展)
超融合好处如此之多,是不是超融合就可以完全取代传统架构呢?
我们分两方面来看。
第一,从超融合技术本身来看。
超融合技术的诞生,如果用简单的方式去理解,就是把虚拟化,服务器,网络,存储通过软件定义,分布式存储,压缩到X86服务器的一种技术。这一时期的超融合要解决的问题是,整合
。这些产品带来的上面的好处的同时,也作出了很多的牺牲。例如,性能上,灵活性上,扩展性上都有各种让步。具体讲,
- 所以在这期间衍生出来的产品,应用类型单一化。大部分是应对虚拟桌面(VDI)。应对核心应用捉襟见肘。
- 由于没有性能保障,无法在一个架构中让多个应用互不干扰的运行,不能做到业务整合。
- 性能无法预测,也意味着和传统架构类似,对于性能部分的预估,只能是摸石头过河。
- 计算和存储的深度融合,带来的就是深度绑定。这样的架构除了带来了扩展性的僵化以外,即要扩大家一起扩,也带来了采购多余的硬件,并且要为多余的CPU内核支付多余的软件许可费用。
- 有些厂商采用的分布式存储,是通过cVM(Controller Virtual Machine)来实现,cVM自身会占用大量的内存和CPU,有的超过33%。也就意味着,客户的费用有33%是没有利用到业务上,而是让这个系统正常运行起来的费用。换句话说,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。
读到这里,不难看出,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产品都是过渡型产品。
第二,从现有以及未来的1-3年,企业对于超融合的需求来看。
随着企业对超融合的接受度的提升,出现了两种变化。首先,企业对于超融合的要求发生了变化。我们看看IDC对这一点的分析。
可以看出,市场对于超融合的需求点,要求的前7项当中,过渡型产品能满足其中的一小部分,但是其中的大部分,例如2,3,4,5,6,都是难以满足的。
其次,企业想把更多的业务放到超融合设备上,甚至开始考虑把一些原本超融合不擅长的业务也放到上面去。例如,低延迟应用,Hadoop分析等。这就对现有的超融合产品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,而上面提到的过渡型超融合的短板开始凸显。
此时市场需要的不是一款过渡型产品,而是一个新型的,颠覆型的,能够满足现有以及未来的业务需求的超融合产品。而NetApp的HCI恰恰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上,应运而生。很好的抓住了市场的需求,在合适的时机切入了这个市场。
我们看看NetApp的超融合是如何解决现有超融合所面临的问题,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企业需求的。
- 性能
- 可预测:每个节点的IOPS是固定的,这样可以很好地按照模块化的方式,根据业务量来购买和扩展节点
- 有保障:通过业界独有的性能保障技术,可以让每个应用拥有最大,最小,峰值的三个性能阈值。让应用各行其道,保证自己的服务级别。由于有了这个技术,可以让HCI真正做到多个业务的整合。
- 全闪:高性能,低延迟。对核心应用提供更好地支撑
- 简单性:
- 通过一个部署工具,一次性快速部署超融合(最短30分钟)
- 扩展通过简单的命令即可完成
- 灵活性
- 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可以单独扩展,真正的按需购买。没有隐含的收费,额外的硬件支出成本,软件许可费用
- 可以和现有基础架构,FAS等配合使用,充分利用现有投资
- 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
- 自动化:
- 部署方面极大地自动化
- 管理方面通过API,为多种工具提供软件定义的方式进行管理
- 和云的对接
- 可以通过CloudBackup把数据备份到公有云
- 可以和NetApp的对象存储做整合,为多种数据类型提供不同的选择
此外,还有很多独有的功能,例如vNAS,在HCI一套设备上提供SAN和NAS的访问,通过VVOL(虚拟卷)实现虚拟机级别的存储管理,存储的开放性,等等。
综合来看,NetApp的HCI可以满足全部的7项市场对超融合的要求;并且,可以满足核心业务,应用面宽泛,可以满足现有超融合的业务之外,还可以满足从边缘应用到核心应用,到公有云,私有云的要求。
不难看出,NetApp的HCI是厚积薄发,充分考虑了市场的需求,考虑了未来发展而设计的一款企业级产品。而不是为了打入市场,推出的过渡型产品。同时,也围绕它打造了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。无论客户的业务,数据在哪里,数据的类型是结构化,非结构化的都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套最优的方案。
如果用一张表格看,就更清楚了。
传统架构 | 第一代超融合 | NetApp 超融合 |
---|---|---|
面临转型 | 过渡型产品 | 首款企业级超融合 |
架构复杂,运维成本高 | 应用单一 | 适用应用广泛 |
无法更好的应对业务变化 | 过多牺牲,隐性消费多 | 全面超越第一代超融合,无隐性消费 |
我相信,这也是为什么Gartner把NetApp的超融合定义为颠覆性的革新者的原因。
如果您的企业在更新服务器,更新存储,或者考虑搭建新的数据中心,不妨多了解一下NetApp的HCI。相信NetApp的团队,我们的合作伙伴,会为您提供满意的服务。
欲了解关于NetApp 超融合的更多信息,请访问NetApp HCI中文官网。
联系作者: